上線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
 的相簿
  的相簿 > 廚餘變黃金 天然堆肥利多
廚餘變黃金 天然堆肥利多

2012.12.21 / 人科議言堂/ 記者 李若甄 彭皓昀 報導



台灣由於飲食習慣改變及鼓勵消費的社會風氣,廚餘量日漸增加,將廚餘集中回收餵豬是一般常見的再利用方式。然而,這些廚餘若沒有經過妥善處理,卻可能間接造成人類生病。透過將廚餘製成天然堆肥進行有機栽培,不僅能減少回收後的安全顧慮,也能栽種出新鮮蔬果,一舉數得。

廚餘量日增 難處理

劉力學是加拿大籍的電機碩士,他定居台灣超過半個世紀,不僅放棄電腦公司副總裁的高薪職位,成為致力於有機環保的農夫,還比大多數台灣人更愛台灣。他擔憂地說:「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廚餘。」廚餘的水分太多導致燃燒時燃點太低,容易折損焚化爐的壽命。劉力學表示,政府為了解決大量廚餘問題,於民國53年以政策鼓勵民眾使用廚餘餵豬。但隨著都市發展和畜牧業的轉型,廚餘養豬並不是傳統鄉村的模式,衛生安全令人疑慮。

「廚餘,是東方文化的產物。」劉力學被台灣的廚餘問題困擾著。由於飲食習慣改變及鼓勵消費的社會風氣,廚餘量日漸增加,大量廚餘需透過各地清潔隊回收後集中處理。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,台灣2011年回收廚餘總量約81萬公噸,平均每日廚餘2,252公噸,約占垃圾總量的11%。

劉力學憂心廚餘不當回收的問題,積極研發出天然堆肥,化廚餘帶來的危機為轉機。(照片來源/彭皓昀攝)

集中回收的廚餘來源複雜且生熟食參半,往往潛藏許多危機因素。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範之A表動物傳染病,例如豬瘟、口蹄疫、豬水泡病及非洲豬瘟等,均有案例發現會藉由廚餘傳播疾病。台灣新隆牧場場主林巨增就表示,養豬用的廚餘回收設施必須符合我國標準,並以90度以上高溫將廚餘加熱蒸煮1小時以上殺死病菌,才能用來餵養豬隻。

餵豬 非唯一解決之道

然而台灣因為地處溼熱氣候區,蒐集廚餘時容易滋生黴菌,有些特定黴菌毒素無法經由高溫消滅,一旦經由廚餘餵食進入豬的體內,累積在豬肉及內臟中,將會造成豬隻生病。當人類食用這些遭受毒素污染的肉品、內臟時,恐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依據人畜共通傳染病的觀點指出,旋毛蟲、結核病、沙氏桿菌症及弓蟲病等都能藉由廚餘傳播疾病,若進入食物鏈中亦可能造成人類發病,引發公共衛生問題。

廚餘帶來的諸多衛生疑慮,促使行政院一度下令禁止使用廚餘餵豬,卻遭到豬農群起抗議。台中市養豬協會理事長張進發表示,台灣的黑豬原本就是吃廚餘才能長得好,政府的禁令等於是斷了豬農生路。

但廚餘內容物複雜,有時甚至有非食用垃圾如筷子、牙籤、塑膠袋等混在廚餘裡,造成豬體內受傷發炎。豬農們因不想耗損豬隻又要節省成本,會購買過期抗生素施打在豬隻身上。劉力學曾在豬舍親眼目睹生病豬隻被施打大量抗生素後,能暫時抑住病情,若抗生素無法有效使病豬回復生氣,即立刻宰殺送去市場。他驚恐地說:「這樣的豬怎麼吃得下去」?

廚餘堆肥 一舉數得

因此劉力學起而力行推動廚餘堆肥,「政府民間沒有人看好廚餘堆肥,都說一定會失敗!我不信!」他堅持不懈地嘗試,經過不斷的失敗與改良後,終於成功研發出有機堆肥。劉力學驕傲地說,他的堆肥利用微生物、細菌自然發酵,含有成千上萬種有益菌,是天然營養的堆肥。

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長彭松舉受到劉力學的啟發,也想對環境盡一份心力,因此軟橋社區推動社區營造時,也將「廚餘田」視為一項重要計畫。「廚餘田」使用廚餘當肥料灌溉,經過處理的廚餘變成有機堆肥,不僅營養成分高於化學肥料,讓農作物長得非常肥美;也是環保的一大幫手,甚至能解決福壽螺問題。

製造廚餘堆肥的方法並不複雜,但劉力學強調廚餘的量一定要足夠、至少兩噸以上,才能達到發酵所需的溫度。首先將廚餘置入底層有管線能將液體導出的容器後,加入木屑、穀殼以增加透氣度,層層堆疊後靜置兩周,直到廚餘不再產生液體。接著將導出的液體加上過期紅糖,每1公噸加20公斤,並用幫浦不停打入空氣,使好氧菌分解產生胺基酸等物質。軟橋社區的負責老師邱寶磚解釋:「厭氧菌是廚餘臭味的來源,好氧菌能抑制厭氧菌,讓液態肥不再有臭味,便能用來種菜、種稻、種橘子等植物水果」。

成熟的廚餘堆肥還是能發現塑膠杯等物品的殘留。(照片來源/彭皓昀攝)

軟橋社區的堆肥放置場沒有廚餘混濁噁心的情況,只看到灰色大型帆布蓋著像座小山一樣高的土。邱寶磚說:「蓋上帆布能防止蛆蟲孳生及雨水滲入改變肥料濃度,帆布保溫的特性,也能使堆肥維持在攝氏65度以上。」接著每周翻鬆堆肥,使肥料可以接觸更多空氣,經過三個半月的發酵期後,廚餘變成有機堆肥,就只剩下最後一個步驟─篩選。

廚餘堆肥在收集過程中還是不免有垃圾袋、免洗筷、杯子等垃圾混雜其中,這些垃圾不會隨著時間腐爛,必須使用篩子將垃圾篩掉,才能讓廚餘堆肥成為農夫愛用的固態有機堆肥。邱寶磚老師將帆布掀開深深吸了一口氣,笑著說:「製作堆肥是一項臭粗活,身上常會殘留味道,好像洗都洗不掉。不常接觸的人嫌它臭,但對於每天與它為伍,默默的環保推手來說,廚餘堆肥有這樣淡淡的醋酸味,一天沒聞到還覺得怪呢」!

邱寶磚將自製的有機肥料混入土中,等待稍後灑下種子。
(照片來源/彭皓昀攝)

彭松舉表示,軟橋社區的有機堆肥以減碳環保為出發點,不僅能以最低成本製作,向劉力學修習而來的廚餘肥料製作方法,還得到M.O.A.有機肥認證。他進一步分享說道,今年曾到大陸上海等地進行技術分享,上海也在3月時派人回報現況、互相交流;大陸東南沿海的地方首長也紛紛來到軟橋社區參訪,更遠還有澳洲也想推廣此項技術。

劉力學說,以非常低的預估數字計算,台灣每天至少會產生一萬公噸的廚餘,這些廚餘能製造六千公噸的堆肥和兩千公噸的液體肥。每300坪有機栽培的農地需要20公噸的堆肥;一甲地三千坪,每年就需要200公噸的堆肥。「台灣一年產生的堆肥可用在約一萬甲的土地上,若每年能小額補充堆肥,將可穩定增加台灣土地的有機質比例。」劉力學的眼睛炯炯有神,中氣十足地說道。

關於這本相簿
  • 相片張數:0 張
  • 瀏覽次數:38 次
  • 收到回應:0 則
  • 相簿類型:自然觀察
  • 瀏覽權限:公開相簿
            幻燈片播放


 
此用戶尚未上傳照片!!

首頁 上一頁  1 下一頁 末頁  共 0 張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