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線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
 的相簿
  的相簿 > 河蜆養殖技術
河蜆養殖技術

河蜆養殖技術

河蜆俗稱「蜊仔」,是生棲於河川中之一種雙枚貝類,以往在臺灣的大小河川或灌溉水溝中均可找到,是早期臺灣農村居民蛋白質的來源之一,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的發達、河川之污染日趨嚴重,河川環境被破壞,河蜆也就逐漸從河溝中消失。由於蜆肉的營養價值被評價甚高,被國人認為是一種健康的水產品,所以食用者多,天然產的河蜆已供不應求,因此河蜆養殖業者也就因應而生。

早期的河蜆養殖是以天然河川或湖潭為養殖場,利用天然水域中的微小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餌料,雖然可以節省成本,但是這種養殖方式常受天災人禍的影響,效果欠佳,所以河蜆養殖就改用池塘密集養殖。河蜆池塘養殖早期源自於雲林麥寮地區,爾後拓展到花蓮壽豐地區,目前以花東地區為主要產區,因為該地區處於花東縱谷,地理環境特殊,砂質地會冒出湧泉,水源充沛,養殖業者都利用流水式養殖法經營,培育出無臭泥味、無污染,色澤金黃色的所謂「黃金蜆」,廣受消費者喜愛,售價比一般水產品佳,利潤相當優厚,變成今日不景氣下養殖寵兒,一般養殖業者對於餌料藻水的培養知識不足,有時因培養藻水施肥不當,造成蜆殼黑化的現象,以及水中藻類營養鹽的流失,未加妥善規劃利用等問題,有待今後加以改善,以達到永續經營。

河蜆黑殼化係由水中鐵質與底泥中所發生之硫化氫,產生黑色硫化鐵,而染於殼表所致。

養殖場之選擇與規劃:

養殖場之選擇

河蜆是屬於一種潛砂性的雙枚貝類,善於潛入細砂或軟泥中,而伸出其出入水管於表層濾取浮游生物生活,在河蜆棲息環境中,常由於有機物之沉積,而產生硫化氫,導致黑殼化而影響產品之品質,其嚴重性以軟泥最為嚴重,其次為細泥砂。因此,開闢河蜆養殖場,須以細河砂質者為佳。所以,河蜆養殖場之選擇條件須以河砂質或80%以上河砂,而20%為細泥砂,又須水源充足無污染處,為開闢養殖場之最佳場所。以臺灣而言,西部地區可選在一些未污染的河床地或河口處,而東部地區則以花東縱谷的河床地或砂質地,當為闢場的好去處。

養殖場之規劃

河蜆養殖是近年來的新興養殖業,在養殖技術層面上,比起魚蝦養殖技術來,落差甚大;簡言之,河蜆養殖可以說是尚處於粗放式的養殖階段,對於養殖技術之提升,有待加強之處。

河蜆的食性與魚蝦類不同,其專以濾取水中之微小浮游生物為餌料,浮游性植物是以微小藻類為主,而浮游性動物則以輪蟲、纖毛蟲類為主,因此這些餌料生物之多寡是決定河蜆生長與否,無論如何,在河蜆養殖旁必須設立一個藻水池,以培養一些微小藻類,供應給養殖池中之河蜆餌料,藻水池中的大小依個人場地面積大小而定,一般藻水池與養殖場的比例是1:1至1:5之間較為經濟。

目前河蜆養殖方法

臺灣河蜆養殖已有一段時間,以往均以河川或湖潭為養殖場地,並利用水域中之浮游生物為食物,雖然在養殖管理上甚為方便,但是其所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甚大,養殖效果欠佳,因此,河蜆養殖改為池塘養殖也是近十餘年來之事。然而,池塘養殖是採密集養殖,所以池塘中所自然產生的餌料藻類是不足供應池蜆的需求,因此業者得須設立藻水培養池,以培養餌料藻類供池蜆食用,目前臺灣河蜆養殖方法,以常見者分別說明之。

利用豬糞尿水培養藻水之養殖方法

河蜆養殖場均以砂質地為主,其養殖用水與砂質地之營養鹽極端的缺乏,在藻水培養上是甚為困難,因此有些業者就在養殖池邊設立養豬場,將豬隻每天所排泄的豬糞尿水先排入蓄水池,經細菌代謝後,再將其肥水注入蜆池中,當為池中藻類之營養。尚有些養豬場設備較完善者,其豬糞尿水經過固液分離機分離後,液體再經曝氣處理後,再注入藻水池或直接注入蜆池當為藻類的營養。這種養殖方法剛開始時效果非常好,成本甚低,可謂一舉兩得,但是經一段時間養殖之後,池塘因有機物的沉積逐漸老化,養殖效果也一年不如一年。茲將此法之優劣點分別敘述如下:

本法之優點:

1.利用溶存於豬糞尿水中之有機物,經細菌分解代謝成為無機鹽類當為藻類之營養鹽,可以節省成本,又解決廢水排放問題。

2.本法不需要藻水培養技術,任何人均可以操作。

本法之缺點:

1.豬糞尿水長期使用,池塘因污泥之沉澱,而逐漸老化,養殖效果一年不如一年。

2.豬糞尿水之污泥沉積,易產生硫化氫而造成黑殼化,降低產品價值。

3.豬糞尿水之污泥沉機物因微生物分解而產生有機酸,進而腐蝕蜆殼頂,造成所謂「臭頭」之現象,一般臭頭與黑殼化會同時發生,就造成血本無歸。

利用養鴨培養藻水之養殖方法

自從臺灣養豬發生口蹄疫病情後,養豬業者虧本累累,所以利用豬糞尿水培養藻水來養河蜆的業者,也紛紛改用養鴨培養藻水來養河蜆,鴨是水禽動物之一種,在養鴨場須闢一水池供鴨棲息用,以往業者均利用河床養鴨,因易造成飲用水污染之故,所以均改在陸地上養殖,因為鴨的排泄物也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及銨鹽,所以養鴨池也常會長出濃密的綠藻,因此河蜆養殖業者就利用此原理,將鴨養在藻水池,俟水色產生後,再排入蜆池中養蜆,其效果也佳,本法也可獲一舉兩得之效果。然而其優劣點分別敘述於下:

本法之優點:

1.利用藻水池養鴨培養藻水甚為方便,且養鴨可以代工,每隻代工費10元,每場一養就上萬隻以上,因此可獲得一些額外的收入。

2.本法不需要藻水培養技術,只須將鴨隻看管好,不要失蹤即可。

本法之缺點:

1.鴨的排泄物中之有機物不如豬糞尿水豐富,所以養鴨池當為藻池時,其面積往往要大過養蜆池1~2倍之多,才能有效的供應藻水,土地利用率低,收益反而減少。

2.養鴨一期約4個月,而養蜆須5~6個月,常會造成銜接不上的現象。

利用養魚培養藻水之養殖方法

目前臺灣魚類養殖甚為發達,在魚塭養殖的魚種已達百餘種,在養殖過程中,魚的排池物及飼料殘餌之沉積,經池中細菌分解,水質變為優養化,水中會滋長很多的微小浮游藻類,然而將其當為雙枚貝類的餌料生物加以利用,所以在河蜆養殖業中,也就有業者利用養吳郭魚養殖水注入蜆池中養蜆,也獲得良好的結果,這種養殖法之優劣點如下:

本法之優點:

1.利用養魚池的藻水來養河蜆,衛生上比上述兩者為佳。

2.藻水不必刻意培養,魚池水中會自然滋生。

本法之缺點:

1.養魚須不斷的投餵飼料及開動水車,成本上比上述兩種方法高出很多。

2.吳郭魚魚價低廉,常處於養殖成本邊緣,一旦育成率不佳時,會導致虧本。

不良藻種的產生與處理方法

河蜆養殖期間,蜆池常會產生一些不適宜當為餌料的藻類,得須做適當的處理,以免影響池蜆的生長。

大型藻類的發生

河蜆在池中經飼養一段時間後,池塘常會發生較大型的藻類,池蜆無法攝取,而且尚有妨礙攝食影響生長。

(1)絲藻類:絲藻或金魚藻常會出現在淡水養殖池中,河蜆養殖也不例外,一旦這些大型藻類發生時,會覆蓋河蜆生棲空間及吸收池水中之營養鹽,而影響池蜆生長。

(2)螺旋藻:螺旋藻是大型的藍綠藻,是蜆池中最常見的一種,其大小不適合河蜆的攝取,而常會卡在河蜆出入水管上的纖毛,而影響河蜆濾食。

(3)直鏈藻:直鏈藻是矽藻的一種,因其個體細長也不適合當河蜆的餌料,也常會卡在河蜆出入水管上的纖毛,而影響河蜆濾食。

(4)顫藻:顫藻屬於藍綠藻的一種,藻體成絲狀形,在吳郭魚養殖池中常會發生的一種藻類,因其呈絲狀形,不適合當河蜆的餌料,反而會影響濾食,利用吳郭魚養殖用水養河蜆時,其蜆池中常會發現。

(5)魚腥藻:魚腥藻在吳郭魚養殖池或用豬糞尿水養河蜆的河塘中,最為常見的一種絲狀形的藍綠色藻類,也是常使養殖魚呈現臭土味的一種藻類,因其藻體呈絲狀形不被河蜆所攝取,也影響河蜆濾食。

有毒藻類的發生

淡水水域中常見含有毒素的藻類有微蘘藻及甲藻類,兩者都會出現在污染較嚴重的藻水池中,前者成綠色常浮在水面,後者呈深褐色而浮游於水中,兩者均含有藻毒,一旦大量發生被池蜆攝取後,會造成大量死亡。

不良藻種的處理方法

當河蜆養殖池中發現有上述不良藻種產生時,須加以處理,使池蜆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,其處理法可分為打撈法、生物處理法及換水法等。

(1)打撈法:河蜆養殖一旦發現大型的絲藻或金魚藻時,可乘塑膠筏,用鉤撈抓起。

(2)生物處理法:當河蜆放養之後,池中也可以放養田螺或放養一些草食性魚類如吳郭魚,即可將池底的大型藻類攝食掉。

(3)換水法:當蜆池的水色呈現藍綠色時,即表示水中的藍綠藻類如螺旋藻、顫藻、魚腥藻等,已有相當的數量,此時須將蜆池的水排掉一部份,再注入新水。若蜆池的水色有呈現深褐色時,表示有毒藻發生,須立即給予放水。

河蜆混合養殖

魚蝦貝類混合養殖在海水養殖是常見的事,尤其草蝦病變發生後,混合養殖也就普遍地傳開,通常是在養魚池中寄養一些蝦蟳類或養蝦池中寄養一些魚貝類。多少有所收穫,以增加收益。近年來,文蛤或河蜆養殖場也常寄養一些魚類或蝦類,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,另一方面養殖場的空間可以充份利用。

混養溪哥魚

溪哥魚跟苦花仔、石濱、高山魚同為溪流中較大型的魚類,由於河川污染也面臨絕種危機,這些淡水魚種中,以溪哥魚最為適合混養,因為溪哥魚在污染性或半污染性的水質中能活存的很好,溪哥魚在旅遊區的餐館中售價甚高,其中以油穌溪哥魚最為出名。其實溪哥魚在河蜆池中可以養到16公分以上,然後將其捕獲可以比照香魚一樣鹽烤,其味道之鮮美,遠勝過香魚。

(1)混養方法:溪哥魚是混養在河蜆池中最佳的魚種,因為溪哥魚是水中游泳性魚類,在池中不佔河蜆生棲空間,又可以捕食水中的水蚤類為食,必要時也可以投餵一些人工飼料,平均每分地可放養4,000~5,000尾。

(2)魚獲方法:溪哥魚放養在河蜆池中不易捕獲,所以必須在池蜆捕撈完後,將池水排入漁網中,將其捕獲出售。

混養淡水蝦類

近年來溪蝦的叫價甚貴,尤其在旅遊地區餐館中之鹽酥胡椒蝦最為珍貴。因為溪流污染以及濫墾之關係,使得溪蝦的生棲地越來越少,也面臨生存危機。若在河蜆池中放養河蝦,利用池底一些附著性藻類為食物,又不佔河蜆的生棲空間。

(1)放養方法:當養蜆場放養蜆苗後,蜆苗很快就淺入砂中,之後再放養一些溪水蝦或溪蝦,蜆苗不會被蝦捕食,而在寬大的蜆池中,蝦的生長速度也比單養為快,同時也可放養一些溪哥魚,這兩者養殖動物都不會佔掉任何一方的生棲空間,如此一來,養殖場的收入必會更佳。

(2)魚獲方法:將池蜆採捕後,將魚蝦一併捕獲出售。

混養田螺

目前臺灣養蜆場,若利用天然水溝的水源者,常會混入一些田螺,並在池中滋生繁殖,每次每公頃可收穫數百斤,無形中也成了養殖場的一項收穫,田螺在臺灣銷路甚廣,尤其是餐館或是特產店,炒田螺是一項佳餚。由於近年來河川受到污染,田螺的產量逐漸減少,貨源短缺,價格高漲,所以養田螺也就有業者在嘗試。因此,利用養蜆場放養田螺,攝取底藻及飼料、藻屑沉澱物,降低池底污染,增加收益,可謂一兼二顧。

(1)放養方式:池塘放養蜆苗後,隨而就可以放養田螺,通常田螺都在6~9月間為繁殖期,田螺幼苗經4~5個月的飼養後即可採收,在每年3~4月間正值田螺貨源最短缺的時候,價格也最為昂貴,此時成體螺不懷子,吃起來也格外的爽口。

(2)魚獲方法:在池蜆採收時,田螺會隨採收機一併跟蜆採集在一起,再經由選別後出售。

黑殼化原因及對策

黑殼化發生原因

河蜆黑殼化係由水中鐵質與底泥中所發生之硫化氫,產生黑色硫化鐵,而染於殼表所致。硫化氫之形成是由池底所堆積的排泄物、污泥等有機物,經由底泥中之微生物分解而產生,立即與底泥中鐵質反應產生黑色硫化鐵,此時河蜆恰好處於反應的底泥中,殼表即被染上黑色,造成黑殼化現象。

黑殼化改善方法

為了改善河蜆黑殼化,必先改善池底,消除硫化氫之產生,減少豬雞糞之使用。

(1)光合作用菌之處理:光合作用細菌種類甚多,大部份的光合作用細菌均在底泥處吸收二氧化碳及硫化氫,在日光下合成營養分而自營生活,把硫化氫轉變為硫或硫酸鹽。

如此一來,水體中及底泥之硫化氫就會大大的減少,同時產生的硫也不易與鐵質反應,即可達到改善的效果,使用量每甲地200公斤菌液。

(2)更換砂質,改善池底:蜆池經一段時間飼養後,池底會慢慢沉積一些污泥或藻類屍骸,而易產生蜆殼黑化,所以每當池蜆採收後,將池底污泥或池底砂泥用推土機消除掉,然後再添加新砂質約10公分高,再繼續從事養殖,添砂質費用約每甲1萬元左右。

(3)減少使用禽畜排泄物:目前河蜆養殖造成黑殼化,主要是養殖戶均採用豬糞尿水或雞糞當為有機肥所造成的,這種形式的養殖方法也極易造成池塘老化、生產力降低,所以建議改用河蜆人工配合飼料,或利用養魚蝦水做為藻水供應源,即可避免黑殼化發生。

河蜆養殖之經濟評估

臺灣目前水產養殖動物之收益以雙枚貝類為最佳,因雙枚貝類的養殖管理簡便,養殖成本低且病變比魚蝦類少,產量高、價格穩定、利潤優厚。

草蝦養殖一向是養殖戶認為利潤最為優厚的養殖動物,可是還比不上河蜆,何況草蝦養殖的困難度及技術性比河蜆養殖高出甚多。

關於這本相簿
  • 相片張數:0 張
  • 瀏覽次數:2,815 次
  • 收到回應:0 則
  • 相簿類型:自然觀察
  • 瀏覽權限:公開相簿
            幻燈片播放


 
此用戶尚未上傳照片!!

首頁 上一頁  1 下一頁 末頁  共 0 張
給我們一個讚!